自己騙自己,回不去了怎麼辦?

泰國有個非常知名的戒菸廣告「抽菸的孩子」,
這個廣告成功讓打電話去戒菸專線的人數成長了30%。
廣告內容是這樣的:

一個孩子走到正在抽菸的成年人面前,問他們能不能借個火。
成年人紛紛開始說教,告訴孩子抽菸有多糟糕,但他們手上正拿著菸。
然後孩子們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關心我,為什麼不關心自己呢?」

這廣告成功的原因是它突顯了一個矛盾:我們經常建議別人做的事,卻不是我們自己在做的事。

認知失調:我們都是這樣的

科學上有個名詞叫「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你的行為和你的信念不一致時,你會感到不安。

「如何改變一個人」書中提到:

人類會尋求內在的一致性,包含態度理念行為要一致。
當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互相衝突時,人們會感到不安,為了減少那種心虛的感受,人們會採取步驟,讓事情回歸正軌。

比如,某人堅稱自己是虔誠的信徒,但卻長期外遇有了婚外情,這時候他會找各種理由來為自己辯護,想辦法讓自己的言行一致。

違規停車

你遇過違規停車的人吧?那些違規停車的人一定知道違規停車是不好的行為,但當他們被抓到的時候會說什麼?

「整條街都違規停車,為什麼只抓我?我就比較倒楣嘛。」

「倒楣」這個藉口就是為了說服自己。

這種自我安慰的方式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遇到事情就會習慣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你身邊如果有凡事習慣找藉口,對自己的彆腳藉口還深信不疑的人,就是這樣養成的。)

因為他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他需要理由(或可說是藉口)來減少自己的不安和心虛

言+行+理由+情緒:自我審視的公式

你怎麼區分「真的是這樣」還是「我在找藉口」呢?

我沒辦法區分腦海裡冒出來的念頭是「事情真的是這樣」,或是「我在找藉口安慰自己」。

如果我沒辦法區分,那我要怎麼在事情發生的瞬間就能察覺自己有沒有在找藉口騙自己?

我和老公討論了很久,得出一個自我審視的公式:

言(你說的)+ 行(你做的)+ 理由(你為什麼這麼做)+ 情緒(面對理由時產生的心情)。

  • 言:我想要作息正常的健康生活。
  • 行:我卻熬夜追劇打電動看漫畫小說。
  • 理由:「我工作一整天很累了,需要放鬆。」
  • 情緒:A.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B. 遺憾可惜?

我發現當心情是「遺憾可惜」的時候,往往是在自己盡力了,或是認為自己的言和行相符合,隱約有一種「結局」的感受。

如果當下的心情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是在找藉口

情緒是關鍵

情緒是這個公式中最難捉摸、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當我思考過自己的言、行,給出一個理由解釋原因後,我當下產生的心情是什麼?

當我的情緒是「遺憾、可惜」,通常表示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覺得行為是合理的。

但如果我的情緒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這樣吧、到此為止了,那麼我八成是在找藉口。

舉個例子:運動

  • 言:運動對身心健康有幫助,每星期都要運動3次以上。
  • 行:窩在沙發上看電視。
  • 理由:好累,不想動,沒體力了,明天再補回來就好。

這時候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呢?

  • A.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這樣吧。(有點鬆口氣的感覺)
  • B. 遺憾、可惜(隱約有一種圓滿結尾的感覺)。

我相信大多是「A.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就累嘛!

但如果你沒去運動的理由是「我確診了,超級疲倦還咳嗽發燒一整天」,這時候你沒去運動的心情會是?

「B. 遺憾可惜」,對吧。

試著問問自己

人類真的太複雜了,想騙自己太容易,可是「情緒很難作假」,所以我會用言+ 行+ 理由+ 情緒的方式來區分自己是不是在騙自己。

試著思考下列幾點,想想理由原因是什麼:

  • 你說雞排很油不健康,但你還是吃了,為什麼?
  • 你說放假想要打掃家裡,但你卻在沙發上渡過整個週末,為什麼?
  • 你說想換工作,但你還是留在原來的崗位上,為什麼?

你的情緒是「遺憾可惜」還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當你願意停下來自我檢視,你其實已經在走向更好的自己。問問自己,這一刻的我,是在找藉口還是在尋找改變的契機?

當然也有可能聽到一聲慘叫:「我很清楚自己在找藉口,不要點醒我,我躺平躺得好好的啊!」

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夠了,但問題是,我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之後再隨便生個藉口,以為這個藉口就是我自己當下的想法啊。

自己騙自己,真的會困住一個人,讓他拒絕思考、拒絕改變、拒絕成長,

最後,拒絕面對自己

Akane Lee

Akane Lee

幫助你快速學會 UI/UX 實用技巧,結合理論與實作,短時間內擺脫設計瓶頸,讓你每個專案都能交出滿意的成果!

Comments

wav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ress ESC to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