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播通知越多,營業額越高?呵呵

有位學員是產品經理,她跟我抱怨她公司的產品因為推播太多被客戶罵翻,但主管很堅持,認定有發通知就有希望。

通知太多根本是「騷擾」

學員是一位在電商平台擁有 3 年經驗的產品經理,她一直想把公司 App 大改,讓後台數值更好看一點。
她說,她的主管認為更多的推播通知能增加觸擊率,就能增加成交的可能。

可是實際執行後卻發現,使用者頻繁收到推播後,反而留存率下降、退訂率上升,很多人打開 App 一下下就關掉。

甚至有人跑到 App Store 留言,嫌通知太多根本是騷擾

結果主管堅持:「騷擾?我通知的都是優惠好康,都是對你們有好處的訊息耶!」

學員沒辦法,只好換個形式發送,試著用文案包裝成重要的通知。
開發團隊以為用這種「技巧」就能把流失的人群拉回來。

當然沒用,還起了反效果

怎麼設計出良好的「通知體驗」

Smashing Magazine 發佈一篇新文章《設計指南:更好的通知體驗》。

原文:Design Guidelines For Better Notifications UX

作者 Vitaly Friedman 強調,要設計出好的「通知」使用者體驗,一定要注重「控制頻率、根據嚴重層級分類、提供使用者自訂模式」。

從最開始就應該用「慢慢來」的方式逐步增加通知頻率,再搭配預設模式、靈活的靜音或概要功能,讓使用者能夠自行設定,而不是單方面全部接受

  • 「高頻率通知會造成干擾,逐漸導致使用者忽略它們。」
  • 「先慢慢寄送,並讓使用者依自己習慣調整通知頻率。」
  • 「允許 snooze(延期)或切換頻道,例如把即時推播改成每日總整 email。」

這些能讓使用者被淹沒在一堆通知裡時,不會感到窒息的技巧。

Facebook 的實驗證明:減少通知頻率後,雖然初期流量稍降,但長期使用率不降反升 。
這證明「先不急著發送大量通知寄,依使用者熟悉產品的程度慢慢調整」策略能提升使用者滿意度。

有太多太多太多多多多多的PM和老闆認為「多寄通知就能提升使用率」。

但文章指出「剛好相反」:通知越少,使用者越重視和在意每一次提醒,長期來看反而留存率更高

你要不要考慮一下在自家產品裡的設定多個選項,讓使用者自訂他想收到什麼樣的訊息呢?

重要通知被垃圾訊息淹沒

很多 APP 在第一次開啟時就問你允不允許通知,你是怎麼選的?

除了行事曆或待辦、銀行、外賣等等,我都選關閉。
有些 APP 平時不常用,等我要用到的時候才會去打開通知。
甚至手機永遠處於靜音模式,嫌吵嫌煩。
畢竟手上戴的 Apple Watch,有事沒事就震動一下也很干擾心情。

無比希望 APP 能自訂通知,但肯定很多 PM 和老闆恨死這個功能

比如社區APP提醒我去領包裹,這個必開。
廣告團購或洗冷氣除塵蟎就想關。

買網購通知貨到了必開、賣家傳訊通知也要開,但什麼限時優惠搶免運券我都想關掉。

推播太多就算了最討厭的是「全開了還漏訊」!
我的餐點在 20 分鐘前就送到了,為什麼沒跳通知!
這個比垃圾訊息更討厭!

客製自己的通知

別人做的APP我管不了,自家要用的總能想辦法量身打造吧?

我是 UI/UX 設計師、老公是工程師,我們長時間在家工作。
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是我們覺得影響室內舒適度最大的3個要素。
所以在每個房間都裝了溫度和濕度的偵測器,客廳和臥室額外裝了二氧化碳偵測器。

(二氧化碳偵測器是台又貴又醜的機器!)

我要求老公弄個推播程式,凡是室內高於27度、濕度65%、二氧化碳1000,就跳通知叫我們開冷氣開除濕或開窗通風換氣

第一天就遇到3個很難搞的問題。

  • 開冷氣除溼要關窗,如果同時Co2很高要開窗通風,到底是要關窗還是開窗呢?
  • Co2 是個浮動的數值,當濃度在1000 左右來回上下時,就會一直跳通知…
  • 開窗通風時室內溫度會不斷升高,超過 27 度時也開始一直跳通知…

原本我以為在原本的條件上加入「最多半小時跳一次通知」的限制就好。
結果一天的家庭通知還是能收到近 40 個,煩死人啦!!!

最後設定成「最多 2 小時跳一次通知」,不然整天被這種不緊急的小事打斷思考真的會火大。

設計推知最大的問題

溫度濕度二氧化碳,這種不營利、還自備工程師能客製,通知頻率當然能夠隨便自己設定。

但市面上的 App ,使用者絕對不想被吵、公司絕對希望大家多多關注並消費、PM想要讓後台數據更好看的同時又不能煩死顧客。

立場太多,還互相衝突,取得平衡點真是件麻煩又棘手的事

如果開發團隊能早早注意到這些跡象,是不是就在初期就及時止損?

  • 突然使用者打開APP的次數下降。
  • 客服回報「推播好煩」。
  • 訂閱選項中大量使用者選擇關掉通知。

Smashing Magazine 原文裡很詳細地說明怎麼分析推播的重要程度、採取什麼方式通知,提供使用者哪些手段關閉「雜訊」

但我覺得困難的點從來不是「提供哪些選項給使用者」,而是說服上級「放棄一些可能會增加營業額的手段」

畢竟「跳樓大拍賣」、「全面出清」這種短期能吸引人的手法,清了一年店還在時,就會失去信任,沒有人會再吃這套了。

信任,才是做生意能活得長久的根本

(但我覺得很多公司光活下去就費盡全力,搞不好也沒在思考長久以後的事…)

Akane Lee

Akane Lee

我是 Akane Lee, 10 年 UI/UX 設計教學,帶過 1000+ 學員擺脫焦慮,找出人生方向。不只聊設計,也教你怎麼少繞遠路,摔坑也知道怎麼自己爬起來。

Related

wave

Comments

wav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ress ESC to close